光明区地方文献数据库

致力于为你收集并整理有关光明区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

M

光明记忆

emory of Guangming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寻找光明记忆 > 文章详情

客家社区依山傍水 热情居民张口有歌

发布时间:2016-01-05 阅读次数:3699

在光明新区南部、美丽的石岩湖北岸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客家社区,其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左右,户籍居民只有173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是有名的革命游击村,如今却是新区有名的和谐幸福社区。社区里的客家居民团结、勤劳、坚韧,他们以革命传统为荣,以客家文化为傲,唱起山歌来居民们都开口来词、张口有歌。这个社区就是红星社区。

新区惟一的客家社区

红星社区原名麻布村,原属石岩麻布村,后来因修建水库,居民搬迁至石岩水库大坝下归属长圳村,1995年从长圳村划出成立红星村,2004年改为红星社区居委会。

红星社区村民皆姓周,属客家人。据说,周氏先祖于河边山坡种麻,长势旺盛,故定村名为麻布村。关于麻布村周氏迁徙路线,有种说法是,周氏先祖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后来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居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从此成为周族。宋朝时,为避中原战乱,部分周姓族人南迁。麻布村周氏先祖即从陕西入粤迁至五华县,后迁往惠东,最后迁来宝安县。从惠东逶迤而来的莲花山脉,莽莽苍苍几百里,到麻布村已是余脉。周氏三兄弟周尚华、周尚青、周尚赤便是沿着山脉走来,于此开基立业。新中国成立前,麻布村村民每年都去惠东县的周氏宗祠拜祖宗、修族谱。随着时间推移,麻布村周氏繁衍日盛,村围也逐渐扩大,一个客家村落逐步形成。因此,麻布村也成为原宝安县惟一一个讲客家话的村庄。


一位居民读着报纸从红星旧村小巷走过。

麻布村原来地势较低,在山坳谷底。1958年,为了灌溉便利,开始修建石岩湖水库,麻布村村民从湖底整体搬迁。几百口人分成三组向外移民:一组迁往西乡,一组迁往石岩,一组留在原地。原麻布村16户68名周氏子孙迁往红星。当时,政府在半山坡上盖了几排泥墙瓦面的平房,让他们搬进去住,定村名为“红星村”,2004年改为红星社区居委会。

居民以革命传统为傲

提起红星社区的历史,本地老人最喜欢谈当年抗日“打游击”的故事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一直是后代最引以为傲的事情。据说,麻布村是革命老区,是当年东江游击队活动的区域。麻布村村民中很多人参加了地下党组织和东江游击队。老人深有感慨地说:“麻布村前后参加游击队的有十多人,一个小村子有这么多人参加革命斗争,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有斗争就会有牺牲,麻布村牺牲的英烈为这片土地的解放,流尽了鲜血,为了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麻布村老一代的革命业绩,为今天红星社区新一代所敬仰,引以为荣。

客家山歌世代相传

客家文化不得不提“客家山歌”。老人说,并不是说每个客家人的嗓子都很好,唱山歌最重要是出于感情需要和心理需要,男女老少通过唱歌释放自己的情怀。站在山上,站在河边,扯着嗓子就唱起来,可以对唱,可以自抒情怀,唱得有内涵、有韵味,更有煽动力。红星老一辈在麻布村村边、麻布村河畔,世世代代都飘荡过客家山歌。


几个孩童在红星旧村巷子里玩耍。

老人说,麻布村村穷人贫,村民谈不上读书识字,但他们开口来词、张口有歌,那歌是从心底里唱出来的。“我们唱得更多的是情歌。情,永远是青春的,美丽的。”其实,麻布村并不是像“山歌”唱得那么美妙,自从周尚华、周尚青、周尚赤三兄弟开拓麻布村起,本来山是他们的围屏,水是他们的亲人,田是他们的命根,很像是个桃花源。可是,在封建制度下,不知到了哪个年代,麻布村农民大都没有自己的田地,而是向财主租借。催租的鞭子声、卖儿卖女的痛哭声,震荡过这里的长空。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麻布村的客家人总是缺衣少食,山歌也许是精神寄托,借此唤醒人们的智慧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