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地方文献数据库

致力于为你收集并整理有关光明区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

M

光明记忆

emory of Guangming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寻找光明记忆 > 文章详情

古迹依稀叹沧桑 地聚人气显生机

发布时间:2016-01-05 阅读次数:1982

田寮社区,人口密度在新区可谓数一数二,然而关于这个人气极旺的社区的历史,知晓的人却不多。本期“寻找光明记忆”走进田寮,虽然可寻访的古迹不多,但从旧村的各种残旧的“蛛丝马迹”中,依旧能触摸到田寮往昔的痕迹。在热闹的人气中,也能感受继往开来的勃勃生机。

麦氏渐成主要居民 逃港风潮致上千人外迁

据本地居民介绍,田寮村早期村民从龙华鸦鹊山迁来,在田野搭茅寮居住。原来,本地村民有姓陆、麦、叶等好几个姓,最早的本地村民姓陆,只有几户人家。后来麦氏从塘尾迁了过来,因为迁移人数多,而且麦氏发展壮大得很快,渐渐成了主要姓氏。后面,也有少数叶氏人从长圳迁移过来。直至今日,本地村民麦氏占了90%,其他姓氏只占了少数。

老人说,最初田寮不叫田寮,而是叫同寮,加上附近的龙湾、新村,总共有三个生产队,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合并成为田寮村。曾有一段时间,不少人为饥荒和疾病所困,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空间,不得不铤而走险。因此,宝安出现几次逃港风潮。田寮村陆陆续续有一千余人逃港。本地居民麦爷爷也是当年逃港的一员,因思念家乡,他后来又从香港回到田寮居住。他回忆说:“田寮村相比光明这一带其他村,逃港人数,算是很多的,有些村的逃港者也就几十或上百人。田寮之所以能这么多人成功逃港,是因为在香港的亲友较多,因为只有靠亲友的帮助才可能在香港顺利生活下去。”逃港风潮导致原本有两千多本地人口的田寮,只剩一千余本地人口。


祠堂上的浮雕。

田寮地处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以南,以松白路、光明大道、根玉路、光桥路划分成井字形。这里靠近南光高速和龙大高速,因地理位置优越,聚集了大量人气。如今,田寮社区总人口约1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30人,下辖四个居民小组。

破败祠堂“生命垂危” 居民期望翻新修缮

在本地居民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田寮社区龙湾路,找到了“麦承启祖祠”。田寮的祠堂相对安静,祠堂的门被紧锁着,记者绕着转了一圈,这才看清祠堂里的大致面貌。“麦承启祖祠”是一座典型的岭南风格传统祠堂建筑,共三厅,前低后高拾级而上,可见当年建设花了不少功夫。如今祠堂处于破败的窘境,四周长着杂草藤蔓,还被贴着一些“房屋招租”的广告。正门上记录当年辉煌历史的砖雕已经灰暗斑驳,横梁布满蜘蛛网和灰尘。正门砖上印有“危房”字样,提醒市民切勿靠近。这座荒废的祠堂并不是田寮唯一凋零且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记者看到,龙湾路上还有两座类似书室的古建筑被废弃。

祠堂一侧。

家族议事和祭祀先人,是祠堂的本质和主要功能。记者走访时心生疑惑,当社区的祠堂被废弃,居民到哪里祭祀祖先呢?后来从田寮居民口中得知,每年清明,他们只会去鹰山墓园祭拜自己家的先人,而不会像其他社区一样,同姓族人一起到祠堂祭祀祖宗。80后的麦先生坦言,“有时候我很羡慕合水口、薯田埔等社区的居民,逢年过节他们会到祠堂点灯祭祀,让人感觉整个家族很团结……

许多居民向记者表示,希望被荒废的祠堂能够得到修缮。介绍逃港经历的麦爷爷建议说:“我们可以把祠堂重新利用起来,里面的一部分用来建神主堂,立好先祖牌位以供祭祀。其他地方可用作老人活动中心,以后一些敬老、慰问等活动都可以在祠堂里举行。甚至可以挂上家族的历史资料,当作博物馆,让后代更好地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