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地方文献数据库

致力于为你收集并整理有关光明区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

M

光明记忆

emory of Guangming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寻找光明记忆 > 文章详情

旧村祠堂古韵犹存 公社食堂红星闪耀

发布时间:2016-01-05 阅读次数:1940

麦氏于明乐年(1423)在合水口开基立村,至今已六百年。其后代子孙分布周围各地。麦氏的二房夫人带其儿子超元公来到马田大队建立了马田村。如今公明办事处的薯田埔、马山头和根竹园社区就是从当年的马田村分出。本期寻找光明记忆,我们来到了马山头和根竹园社区,两个紧邻的社区一脉相承,和谐共处,和其他麦姓社区一样,都十分注重崇宗祀祖、家族传承。祠堂、旧村、古井、老食堂……社区将古老的建筑保存下来,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段可触摸的历史记忆。


马山头清泉麦公祠正门。

马山头 旧村颇具规模 祠堂古雅精美

走在马山头的旧村,记者禁不住感慨:一栋栋砖瓦房即便布满青苔、墙面斑驳,街道却依旧保持得干净整洁、畅通无碍。相比其他社区,马山头旧村的房屋大部分都被保留下来,俯瞰之下颇具规模,横纵格局分布得当。今年93岁高龄的麦婆婆依旧住在旧村里,她说自己喜欢住在老房子,比较舒服,平时可以坐在门前打发时间,碰上来往的街坊都能聊上几句,邻里关系处得好。据悉,马山头村名的由来也是有故事的。传说村后面有一个小山头,村东面也有一个小山头,形状像马,此马向着村后的小山飞跑而来。即前马向后山迎头而上,故命名为马山头村。

马山头旧村布局规范,村屋巷道宽约1.5米。旧村最老的房屋有500多年历史。旧时房屋横梁都是木制而成,房屋多由土砖及石砖垒砌而成。屋檐有雕花者,多是较为富有的人家。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富足起来,从1982年开始,村民陆陆续续搬出,住进了新房子。除部分危房及坍塌的房屋外,余者多出租给外来打工者居住。本地人介绍说,以前,旧村有三口老水井,大的水井直径3米多,小的2米多。如今两口不复存在,只剩一口,但已废弃。


后人在祠堂祭拜先祖。

在旧村的旁边,一座精美的祠堂建筑让人过目不忘。清泉麦公祠立祠年代久远,在社区的支持下,2000年得到了翻新,祠堂重现光辉。新祠堂青砖青瓦,红柱雕檐,古色古香,别有韵味。横梁上的木雕光彩夺目,栩栩如生。去年,清泉麦公祠被评为深圳市光明新区不可移动文物。祠堂有专人负责看管和打理,收拾得很干净。祠堂内厅为明泽堂,供奉着历代先祖。每年的重要节日,社区里的麦氏后代都会前往祠堂祭拜先祖,祈求平安。

根竹园 种竹子庇佑子孙 建食堂吃大锅饭

根竹园社区紧挨着马山头,据说在200年前,根竹园村为李姓村民居住,后麦姓迁入,发展很快,李家迁走,变成了以麦姓为主的村庄。相传,从马田村分出立村后,麦氏超元公请风水先生来村里看风水,其建议在村前屋后种上竹子,才能趋吉避凶,庇佑子孙后代,因此,村里竹林茂盛,便取村名为根竹园。如今,根竹园的居委大楼前现在还种有不少竹子。


人民公社时期的食堂,上方的红星依旧显眼。

在社区居委会的后面,就是旧村。旧村的头排有一栋特别的建筑——刻着红星标志的食堂,那是人民公社时期留下来的老建筑。1959年,马田村建起了大农场,村民在农场里面养猪、养鸡、种菜、办酒厂。本地老人回忆道:“农场维持了三四年就关闭了,1961年,村民就在大农场的原址上建起了大食堂,当时整个马田村的人都在这个食堂吃饭,吃些自己生产种植的家常菜。当时吃肉、穿衣、买米都要用肉票、布票(每人12尺布)、粮票来购买。”虽然老食堂如今已成危房,但老人们每次路过都会想起当年全村人一起吃大锅饭的岁月,红星斑驳,记忆犹存。

本报记者 练洁雯 通讯员 陈瑛 赖远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