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地方文献数据库

致力于为你收集并整理有关光明区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

M

光明记忆

emory of Guangming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寻找光明记忆 > 文章详情

新桥曾氏迁圳旁 子孙百年绵延长

发布时间:2016-01-05 阅读次数:3059

长圳社区位于公明办事处东部,其曾姓先祖从沙井新桥迁徙至此,开基至今已有300年历史。当时曾姓先祖看到一条长长的河流穿村而过(过去称“河流”为“圳”),便在清澈见底的“圳”旁搭棚建屋,垦田耕作,繁衍生息。此地因河得名,称为“长圳”,而这个名字也表达出曾姓祖先愿后人如滔滔河水一般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企望。在村北的大眼山北麓正中部有一座古老的长丰庵,那里曾是明代新安县的胜境。即便如今盛景不再,香火犹存的古庵依旧是当地人的精神寄托。

曾氏迁至长河边

至今已有十三代

长圳村自立村至今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曾姓为村里主要姓氏。清康熙年间,曾姓先祖由沙井新桥迁移而来,因村里有一长河穿过,先祖在清澈见底的“圳”旁搭棚建屋,垦田耕作,繁衍生息,故将此命名为“长圳”,同时包含了祈愿后世子孙如河流般奔腾不息的含义。


掩蔽于茂林中的长丰庵。

据新桥《曾氏族谱》记载,曾姓先祖原籍武城(春秋时期属鲁国邑地,今山东省费县西南),是孔子的高足曾参的后裔。南宋初年,曾仕行和曾仕贵两兄弟为避北方战乱,南迁至南雄珠玑巷,后迁徙至东莞的新桥里(今沙井新桥村),至今已有600年历史。他的后代散居深圳、香港两地,其中迁往公明镇的除了长圳村以外,还包括玉律村、塘家村、田寮村等。益孙公为长圳村开基始祖,至今已有十三代后人。沙井新桥曾氏宗亲会每年举行一次寻祖活动,五年举行一次大型的寻亲祭祖活动,周边的曾氏后人都会前往新桥参与祭祖盛典,场面盛大,引人关注。

做社祭供大树下

祈祷丰收佑平安

所谓做社,就是祭供社坛土地神公,祈求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家家平安。长圳村做社的历史已有100多年,社坛设在村里的大树下,土地神公设在树根下。据老人介绍,以前村里每年会确定两天为做社日,一次是正月十八,一次是八月十八。做社所需的款项按人丁收取,每年有几户至几十户人家轮流派出一人做社头,社头负责杀猪,分猪肉(称为社肉),各家各户派出一人去聚社,社头杀完猪就把全猪抬到土地神公前祭拜,在社祠烧纸钱、蜡烛。然后将猪肉、骨头、下水等分开来,然后搭配过称,分匀以后便由众人各自领肉回去。


荒废的祠堂内部,村里的老人曾在这里念书。

做社的仪式很简单,没有固定具体的内容,但全村每家代表人聚集在社坛里,说说笑笑谈古论今,虽不同于《红楼梦》里所描写的“诗社”那样吟诗作对、饮酒作乐,但村民相聚一起共商村中大事,或谈生产生活,或交流耕作经验,祈祷土地神公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也别有一番乐趣。

昔日胜境长丰庵 繁华虽逝香火传

长圳社区北部坐落着大眼山,其北麓正中部有一座长嘉圳石室,又名长丰庵。从大眼山脚下远远望去,山腰有百余米裸露的岩壁,气势宏大,掩蔽于茂密的荔枝山林中。在本地居民的带领下,记者沿着一条曲曲折折的山路向上攀登,来到高悬于半山腰上的一个山洞,这就是著名的长丰庵。长丰庵为一天然石岩洞,洞口朝北,上面盖着一大块砂岩,下有墙基遗存。洞面阔3.7米,洞深7.5米,山洞中有一供台,前有供桌和一长方形香炉。洞中残存有石墙基,还有一个半残的石碑,上书“长丰古庵重修碑记”几个字。


长圳公社旧址。

据悉,长丰庵始建于明万历丙辰年(1616),明崇祯酉(1633)知县邬文明曾重修过其中的文昌阁、佛阁等,清光绪十六年(1890)得以整体重修。洞中景观一览无遗,残垣断壁中有一个非常简陋的大石桌,上面摆放着几尊菩萨。解放前,人们都信仰菩萨神明,这里便成为老百姓平日前来祭拜的地方。洞口右侧的石壁处放着一块小小的石碑,已破损了一块,但上面清晰地显示为清光绪皇帝年间的文字石刻,文为汉字繁体,字形古朴且苍劲有力。石碑虽经漫长岁月的风化侵蚀,但大部分文字仍清晰可辨。这里曾是明代新安县的胜境之一,当年的繁华不亚于现在的华强北。而现在,这里的一切却是那样简单,香炉上插着许多尚未燃尽的香火,旁边有一把扫帚,便于让香客自行打扫,古庵总体看来还算干净整洁,但往日风采已不复存在。

长丰庵终日香烟缭绕,到此来参拜祈求添丁发财、保佑平安的人远近都有。香火鼎盛时期,一定要把当日的香灰清理走,不然次日就会堆积如山。

如今,长丰庵已鲜为人知,但本地仍有居民会上山烧香、打扫,让古庵香火不断。尤其在特别的日子,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三月三和七月七等,不少本地居民都会爬上大眼山到古庵烧香祈愿求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