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巷陌不平常,公明老街有文章。走在公明老街,一丛簕杜鹃依偎着骑楼老墙,鲜艳地绽放着,让人不禁产生一种时空交错之感,两边斑驳的骑楼建筑缓缓滑过,曾经的繁华与喧嚣已经褪去。老街如今承载的,更多是老一辈对往日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它的每一条小巷,都饱经沧桑;每一个店铺,都写满故事。
城市在历史褶皱中的每一个转身,都落在了一条条坐看云起、容颜依稀的老街道中。只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深圳日新月异,老街上那些探出青砖旧瓦的簕杜鹃、笼罩街巷的大榕树,在挖掘机的轰鸣中,渐次消逝。此次“寻找光明记忆”走进公明老街,这里曾经是公明最有特色、最专业化的一条商业街,承载了一段繁华喧嚣的商埠历史和城市记忆。
模仿香港元朗建墟
被评为文物保护点
据记载,历史上,公明周边地区有周家村墟、永长墟和丰和墟等几个集市,各集市分别由不同姓氏的家族控制。因经济利益关系,宗族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益冲突也愈发加剧,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为此,在楼村武举人陈海神、合水口村麦晓孙的倡导下,于1929年在合水口村与上村交界处,参照香港元朗墟的模式,建立了一个公平墟,取意“买卖公平”,1931年改名“公明墟”,寓意“公道光明”。
这条长约300米的老式街道两侧临街店铺约有150间,为清朝和民国初期岭南传统风格的骑楼式商铺建筑,带着浓厚的南洋欧陆风情,多为二层木阁楼瓦房,古色古香,精巧雅致。建筑保留了传统岭南民居特有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并融合了当时“洋式”建筑风格的精致窗口、阁楼和骑楼等,默默地诉说着当年公明人“前现代”的生活方式。公明墟的兴衰历史,反映了公明乃至宝安地区的经济发展史,对于研究清末民初时期深圳地区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于2004年被核定为“宝安区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老店铺拾传统韵味
老街坊难舍旧情怀
后来,记者多次走访老街。虽然大部分骑楼已是残垣断壁、斑驳累累,但历经百年沧桑的街道至今仍发挥着作用,沿街的老字号作坊店铺鳞次栉比。走进老街尾,一股浓浓的花生油香味顺风飘来,只见店铺门口的立柱上写着“明珠榨油厂”,已褪色的字迹及怀旧复古的隶书透露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字号。
榨油店的梁老板说,20年前榨油坊的生意相当红火,如今只有一些老街坊来光顾,他一直坚持使用传统的压榨方法,只出售纯正花生油。老板笑着回忆:“20年前生意很好,一天能售卖三四百斤,如今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顾客来光顾,一天只能卖出三四十斤。”虽然经营遇到困境,但他和家人对老街有着很深的感情,表示条件允许的话会坚持做下去。
榨油店的对面是一家老字号饼铺。饼铺出售的金华火腿月饼、盆菜、粽子等传统过节美食在公明家喻户晓。如今许多老熟客会在饼铺里喝茶叙旧,这也成了老街老铺中极具人情味的一幕。人们对一座城市最直接和感性的记忆,通常源于味蕾。在榨油店和饼铺,记者细细品味着岁月沉淀留下的独特韵味。
危楼遍布昔日中心 建议纳入旧城改造
老街的斑驳不只蔓延在老骑楼的墙面上,它还盘桓在人们的心里。老街里最多的是老人,上了年纪的老人安详地坐在屋檐下,注视着老街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仿佛是在努力回忆着这里曾经的繁华。遗憾的是,如今老街的大部分建筑被认定为危楼,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修缮、保护、开发困难。
历史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之一,历史街区的保护更应受到重视。公明老街不仅保存了很有价值的传统民居,更重要的是集中记录了公明的发展历史,人们会因为老街而记住公明的底蕴和文化,想起往事和故人。“有空就来老街看看吧,你会触摸历史的痕迹,知道城市的来路……”老人感慨地说着。
朝花夕拾的努力,并不是没有意义。针对老街尴尬的现状,新区公共事业局建议将公明墟修缮,纳入城市综合开发或旧城改造。根据其他区文物保护点的保护、开发经验,建议由公明办事处整体规划,将公明墟修缮纳入片区城市综合开发或旧城改造,挖掘其价值,将其打造成传承和传播公明传统文化的风情街。这样既有利片区发展建设和社区整体设施、环境的提升,又有利于该文物点的保护和社区整体人文环境的提升。
本报记者 练洁雯/文 通讯员 麦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