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地方文献数据库

致力于为你收集并整理有关光明区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

M

光明记忆

emory of Guangming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寻找光明记忆 > 文章详情

梁氏开基世代传 家族凝聚耀传统

发布时间:2015-01-29 阅读次数:2796
在光明新区只要一听到梁姓,大家都会很自信地猜:“你是李松蓢人吧。”没错,明朝中叶(1436年前后),李松蓢的先祖梁元琮从东莞板石村前来拓荒开基,五百多年来,全社区本地居民均为汉族梁姓,同属梁元琮后代。


如今,李松蓢梁姓居民仍然在宗祠里供奉着他们的先祖,数百年不变。这座历经300年的祠堂建筑,静默地藏在老巷深处,它不仅是李松蓢梁氏族人心灵的皈依,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情感和岁月记忆,更是一件上乘的岭南建筑艺术精品。在93岁老人梁培发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这座既古老又精美的祠堂,它的每一处细节都雕刻着梁氏数百年的岁月时光,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


梁姓开基


因种满李树而命名“李松蓢”


根据李松蓢的梁氏族谱记载,明朝中叶,李松蓢的先祖梁元琮从东莞板石村前来拓荒开基,所以全社区本地居民均为汉族梁姓,同属梁元琮祖公的后代。既然拓荒开基姓梁,那为何要称作“李松蓢”?“李松蓢”不应该是姓“李”的吗?这也许会让很多人感到疑惑。此番,记者在李松蓢“寻根问祖”,从梁培发和梁锡佳老人的口中得到了答案。


相传梁元琮家族自鼻祖梁康建立梁国立姓,一脉相传,千载繁衍。梁元琮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梁宝大在元朝任都元帅。明朝中叶,梁元琮及其4个儿子梁清佑、梁清祚、梁清真、梁清泰从东莞县常平镇板石村迁徙到李松蓢安居落户。元琮去世后,清真、清泰举家分别迁到东莞的板湖、宝安县的新陂头生活。原来同居在此的庄、叶二姓,同时迁走。随着清佑、清祚后代的不断繁衍增多,村落逐渐形成。那时候,村后小山长满青松,山脚种有许多李树,山前则是大片长满荒草的低蓢地。所以,初时叫“松李蓢”村。为了顺口,后来才改称“李松蓢”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家族荣耀 世代相传五百年 积淀优良文化和习俗


五百多年来,元琮家族在风霜雨雪中成长,用劳动和智慧,积淀了不少优良文化和习俗,缔造了一个人丁兴旺的家族,为梁氏的自身发展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如今在李松蓢社区共有梁元琮后代900多人,另有500多人分居广州、东莞、云南、湖南、香港、越南等地。元琮族人的特点是朴素憨厚,勤劳俭朴,体质强健,长寿人多;注重仁义礼智信,信奉儒家学说,信仰佛教、道教。


作为梁氏后人,本地三位幸福的老人坐在祠堂里深有感触地分享其家族史,从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家族荣耀的自豪和对现在生活的感恩,确实,在更新速度飞快的现代社会,家族文化是一种令人骄傲的资本。三位老人坐在一起,不只是体现着深厚的邻里情,更彰显着梁氏后人的凝聚力。他们津津有味地看着族谱,回顾着家族发展的进程,诉说着家族故事,有一种由衷的感动。


梁氏宗祠 木雕壁画匠心独运 神主堂庄严肃穆


当梁氏宗祠耸立在眼前,记者不禁赞叹建筑的精致,被它独特的气质所感动。据记载,梁氏宗祠建于清朝中叶,至今约300年。梁氏宗祠没有因为年代久远而呈老态龙钟之势,正门有一副醒目的对联,文曰:梁山肇造,板石分居。意为先祖梁元琮从东莞板石迁来开荒拓基。不得不提两侧古朴精美的壁画,左壁彩画“春色”,画面松溪横流,远山青翠,一位赶圩族人挑着行囊,漫步古桥归家。与此相对的右壁彩画“秋色”,一片古屋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白帆小船在碧波中悠然行驶,一派宁静祥和。细品这两幅壁画,趣味盎然,令人回想起以往族人的生活情景,仿佛置身于古时的李松蓢村。


走进堂内,宗祠为三座宫殿式建筑,每座厅堂的顶梁柱均为格木或石条打制,屋身全为青砖砌筑。三座厅堂前低后高,通亮畅达,气势宏伟。屋顶的金顶加压条,弧状朝天,中间双龙戏珠,两条鳌鱼翘尾相对。中厅大堂顶上高悬“崇桂堂”匾额,大厅中央吊着一盏三层叠式弯月吊灯,梁培发老人说,每遇喜庆,吊灯便大放异彩。四壁挂满意义深远的彩画:松鹤延年、百鸟朝阳、八仙过海、双龙戏珠。前厅和中厅的十扇屏风,雕刻着各种花草鱼虫。梁锡佳说:“这里曾做学塾,每次我在祠堂中抚今追昔,都能感受到空气中似乎飘荡着书卷的气息,让人浮想联翩。”


后厅神主堂上的先祖牌位有序地敬列其上,庄严肃穆。左右三层屏风雕刻着鲜艳的桃花。在旧社会,祭祀是村里最重要的仪式,一般一年一次,每次都会张灯结彩很隆重,即使外出的族人也要回村参祭,若遇子孙考中科举或晋升官爵,也可开祠特祭。梁培发老人说:“每逢春节,祠堂必须点灯,而村里有族人结婚,也会来祭拜祖先。”如今的祠堂重归平静,里面摆了桌椅供人歇息、听戏,有时候,村委干部会到宗祠听取群众意见,举行敬老慰问活动。


石狗公传说 村里的吉祥物 护平安求和谐


在李松蓢小学后门,一个水泥平台上供奉着一尊造型奇特的石狗公,边上还摆放着十二生肖和各路神仙的小塑像,梁锡佳介绍,村民逢初一十五都会去上香拜祭一番,本地居民俨然把石狗公当作图腾一般,而关于石狗公的传说还真不少。


石狗公具体什么时候出现已经无从考究,上百年前村民就已经来拜祭石狗公以求庇护,保佑农作物丰收、小孩子聪明。相传以前只要用布在石狗公身上摸一摸,再给小孩子擦身就不会得天花了。当年民风彪悍,李松蓢跟隔壁的西田和上村不和,他们得知石狗公会显灵,想要抢走,李松蓢的村民当然不肯,便说把石狗公扔到茅洲河里去,如果没有沉下去,就是李松蓢的。没想河里一股大浪冲来,石狗公竟然没有沉下去,于是村民开心地把石狗公捞起来,愈发虔诚地供奉着,时至今日也会去烧香拜祭,以求平安。


本报记者 练洁雯 通讯员 陈瑛 麦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