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地方文献数据库

致力于为你收集并整理有关光明区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

M

光明记忆

emory of Guangming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寻找光明记忆 > 文章详情

将军凯旋铸辉煌 民主学校育英才

发布时间:2015-05-07 阅读次数:2356

“贻燕围”老官邸。

东宝中学外围贴满了学生画作,仿佛为其穿上了“新衣裳”。

咸丰皇帝御赐的这对石狮(雌)历经百年风雨却依然保存完整、惟妙惟肖。


上村和下村“本是同根生”,据史料记载,他们原是同一个村庄,称为水贝村。水贝村的陈氏始祖在水贝拓荒,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1953年,水贝村因土地改革的原因,分为上村和下村。本期寻找光明记忆走进下村社区,寻访几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和遗址。这几座“活着的历史”,讲述着下村的前世、今生……

“贻燕围”遗址
陈泽富凯旋建官邸

上村有神仙陈仙姑,而下村就有英雄陈泽富,他白手起家,从小小的把总晋升为镇台带兵征战的英雄。下村的“贻燕围”遗址,就是当年陈泽富凯旋后在家乡建造的官邸围墙。
清朝咸丰年间,水贝村陈国泰攻打台湾有功,皇帝封他为镇卫将军,后来皇帝派他去征讨四川起义军时,陈国泰年事已高,恐难胜任,便在皇帝面前推举陈泽富任副先锋。皇帝准奏,但由于当时陈泽富官职很小,只是个把总,出于出征需要,便传谕封为镇台,“把总上镇台”原由于此。陈泽富跟随陈国泰出兵正四川,浴血奋战凯旋以后,皇帝加封陈泽富为显武将军。多年以后,陈国泰病死,陈泽富也解甲归田在村里建造官邸和“贻燕围”。


陈泽富的官邸和“贻燕围”隐藏在下村民房的深处,历经一百五十多年,映入眼帘的是破败的景象,一座座破旧的古屋衰败而凄凉,昔日的风光早已不再。据陈泽富的四代裔孙陈润平介绍,陈泽富府邸大门的楹联是:“贻谋千载远,燕益万年长”,这是嵌“贻燕”二字为首的对联。陈泽富的官邸虽陈旧,但仍存上下三进的飞檐瓦房,可见当时陈家府邸和“贻燕围”多么风光气派。据说当时府邸门前有大水塘,围墙与府邸距离十米开外,把水塘的水引进用于护墙的壕内,防止外贼入侵,足见“贻谋千载远”。

两对石狮
咸丰皇帝御赐 今成“镇村之宝”

在下村有两对历经百年风雨却依然保存完整、惟妙惟肖的石狮,雄踞于下村社区广场路边两侧,其雕刻工艺精细,前头披卷毛,张嘴扬颈,四爪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活灵活现;而另外一对则在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前方,形态娇憨可爱,有愉悦迎宾之态。
这两对石狮从何而来,背后又有什么历史典故?这又要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陈国泰和陈泽富平乱四川以后,辽东又发生农民起义,他们再一次奉旨征讨且旗开得胜。为表彰他们的功劳,咸丰皇帝传旨特制了两块“显武将军”牌匾赐予两位将军,同时还专门派官员从北京护送这两对石狮到公明水贝村赠予这两位将军。这两对石狮运到下村之后就被分别安放在陈国泰和陈泽富府邸门前,之后移到水贝村的祠堂门前。
文革时期,两块“显武将军”牌匾被劈掉烧毁,因为缺少石料,四只石狮被村民用来铺桥,埋在污泥中。1976年,下村居民自发将四只石狮从污泥中挖出,一对石狮放置在社区广场,另外一对就安放在文体活动中心前方。当地老人说,这两对石狮已经成为“镇村之宝”,逢年过节或是小孩上学,都会到这石狮面前虔诚祷告,祈求保佑。

东宝中学
抗日民主学校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约300年前,陈氏家族在水贝村建起三座宏伟的祠堂。1944年,东江纵队借用祠堂,建起东宝地区第一所抗日民主学校———东宝中学。据文献记载,东宝中学的校长何思明是一位曾留学美国的民主进步人士,副校长曾劲夫早年留学日本,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多年。1945年春,东宝中学正式开学,办有两个班,一个简易师范班,一个初中班,学生人数最多时达130人左右。当时,校长和老师曾带领同学们到地主家征粮、到敌伪交界区演话剧。可是东宝中学的历史是短暂的,1945年10月,内战危机迫在眉睫,督导处决定暂时停办东宝中学,全校师生疏散回家或转移到城市读书、工作。

东宝中学停办后,这三座祠堂还曾作为公明中学的校址,后来下村小学也曾使用过一段时间。记者走访了这座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的革命旧址,如今这座旧校舍已成危房,藏匿于下村小学校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进校园,迎面一棵百年古榕,顿时有了宁静的气氛。东宝中学的主体是一座古老祠堂,祠堂的牌匾难以辨认,雕梁画栋风化侵蚀,青砖墙面斑驳脱落。虽经岁月剥蚀而失去华彩,但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仍清晰可见,建筑上斑驳的痕迹让人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它积淀着岁月的风风雨雨。中间的祠堂命名为“高尔基室”,左边是“鲁迅室”,右边是“韬奋室”,如今只残留下“高尔基室”和“韬奋室”,让人唏嘘感慨。
这座只有60余年历史的乡村学堂,在历史的风雨中兴衰沉浮。许多革命前辈建议将其修缮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下村小学也将把这个鲜活的教育基地利用起来,让学生走出高墙,走进历史,身临其境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本报记者 练洁雯 通讯员 陈瑛 赖远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