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地方文献数据库

致力于为你收集并整理有关光明区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

M

光明记忆

emory of Guangming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寻找光明记忆 > 文章详情

编篾制笠帽 磨米蒸肠粉 烧柴煮长粽

发布时间:2014-09-19 阅读次数:2170

追溯“光明”名称的来源,最早能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1979年,光明农场更名为“光明华侨畜牧场”,原因是为了安置越南归来的4540名侨民。“光明记忆”中“人”的组成元素中,本土居民、归侨侨眷与外来居民都占据了重要比例。光明办事处现有越南归侨侨眷8000多人,越南归侨和他们带来的特色服饰、美食以及风俗人情自然也成了光明历史文化记忆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尖尖斗笠帽,照片寄乡情

归侨与侨眷,有祖上几代到越南定居、生儿育女的,有到了越南不久便归来的华人,也有因嫁娶而跟随华人来到光明的越南人。越南,对这些归侨与侨眷而言,既是一段伤痛与欢乐并存的历史足迹,也是连接着这些人祭祖寻根、拜亲访友等千丝万缕情谊的地方。

69岁的归侨婆婆武氏茂,是一位跟随丈夫来到中国的越南女人。武婆婆现在独居在翠湖社区一间小小的平房里,一张床占据了房间的大部分,简陋的生活必需品一层层地堆放着,桌上的小电视机是整个屋子里最现代化的设备,里面放着越南语的节目。房间里最大的亮点是墙上挂着的几张艺术照,照片里的武婆婆穿着绚丽的越南民族服饰幸福地笑着。记者不禁夸赞:“好靓啊!”婆婆反复问了几句:“靓吗?真的吗?”为了让记者更加了解越南的服饰,婆婆从房间里拿出两顶从越南带回的帽子,尖尖的斗笠,用竹篾与树叶编成,系上宽软的带子,轻巧、遮阳、舒服。

武婆婆给我们翻看她的老照片时,特意指出自己与91岁老母亲以及其他姐妹在越南的合影,还有她参加越南晚辈婚礼的合影和拜山祭祖的合影……随后,婆婆戴上越南帽子,慈祥的脸上绽放出美丽的笑容。远离故土、将青春挥洒在光明这方热土上的武婆婆,在简陋的屋子的背景衬托下,她的笑容格外“靓”,格外美,让人感到格外温暖。

阿婆做肠粉,口口越南味

记者一行在光明侨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穿街过巷,来到光明大街一家有30多年历史的越南肠粉店。当天上午9点左右,肠粉店已经坐满了客人,大家一边吃肠粉一边聊天。在门口处,一位婆婆在熟练地做着肠粉,她就是归侨叶亚珍婆婆。在来光明之前,叶婆婆在越南也经营肠粉生意,算起来,她做肠粉都有半个世纪了。虽然已经年到古稀,叶婆婆的肠粉手艺无人能比,可谓“手到擒来”,醇厚的白米浆在她的手下瞬间蒸成了一张张又薄又透的米皮,再摊上炒熟的馅料,就成了一碟碟美味诱人的越南肠粉。

不少食客从小就吃这家店的肠粉,为何看似简单的肠粉生意能让叶婆婆一家经营30多年、养活了一大家人,还赢得了无数忠实粉丝?原来,叶婆婆遵循越南的做法,从原料挑选到工序以及配料的制作都一丝不苟,如坚持自磨米浆,选取早稻,浸泡后制作出来的米皮有韧劲;选用布拉机,细布放在烧满开水的机子上,米浆摊在细布上,很快就蒸成薄薄透明的米皮,用一根竹板轻轻挑起放在平板上,伴着馅料一起卷起,一份越南肠粉就完成了。

此外,店家自制的蘸料也是一大特色,蘸料微酸带甜还有蒜蓉香味。店主介绍,这种蘸料用糯米白醋加上凉开水勾兑,再加上蒜末和辣椒丝。做法源自越南,蘸着肠粉吃,口口都是富有特色的越南味。

芒叶裹红蓝,柴火煮长粽

每逢端午节,越南归侨都有亲手做粽子的习惯,从粽叶的采摘、煮泡到馅料的调制,再一个个手工包好,放在大锅内用柴火煮熟,整个过程充满了传统气息,具有浓浓的“越南味”。

今年端午节前,记者走访了迳口社区的归侨。70多岁的项阿婆是做粽子的能手,从自家菜地里摘菜,然后到一旁的水井打水洗菜,再拾掇一下井旁的木柴,项阿婆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越南粽子的馅料除了有豆角、玉米外,还有一种叫“红蓝”的辅料。包粽子的芒叶有点像玉米叶,而辅料红蓝与薄荷有几分相似,将其剁碎煮熟就会变成红色,是越南粽子以及其他食物常用的香料,和肉一起做成粽子馅,既增色又提香。

与本地居民多在糯米中加虾仁、花生米等馅料的做法不同,光明归侨的粽子具有浓浓的越南风味,粽子以红豆、绿豆为主,而且不喜欢做甜粽。此外,归侨喜欢用柴火煮粽子,端午节前几天,很多人家里都有一口烧柴的大锅,这是做粽子的必备“武器”,柴火大锅煮粽子不但量多,而且煮出来的粽子更香,越南特色的长条大粽要煮10多个小时。

本报记者 练洁雯 通讯员 陈瑛 麦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