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是光明新区最大的姓氏。位于碧眼旧村的后山上,碧波荡漾的碧眼水库旁,有一座占地约2500平方米的古墓群——麦氏古墓群。这座庄严肃穆的古墓群,就是合水口、薯田埔、马山头、根竹园、碧眼五个麦姓社区的麦氏先祖的墓葬。古墓群至今约有700年的历史,系明代风格,建筑形式独特,是深圳现存古代建筑中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经典杰作之一,也是岭南麦氏世代繁衍的历史见证。
六座古墓品字分布
走进碧眼旧村,穿过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的桥洞,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直达墓园。本地居民麦荣祥伯伯介绍,麦氏古墓群所在的地方叫“灯盏窝岭”,周围草绿花红,是一块风水宝地,左青龙,右白虎。远方峰峦叠嶂,近处碧溪清流,古墓群依偎在美丽的青山怀抱中,为世代子孙奏出曲曲乐章。
进入古墓群的大门,迎面是墓地牌坊,正面刻写四个大字——“宿国流芳”,纪念麦氏家族始祖铁杖公,牌坊的背面是“麦氏古墓群墓志”。绕过牌坊,八米宽的大理石台阶尽显墓群的宏伟气势;台阶两旁,苍松翠柏错落有序地种满墓园,红花点缀其间,庄严肃穆而又清新自然。拾级而上,越过六级平台,清楚地看到六座古墓,呈品字形分布,中间四座,一字形并列。
明代风格保留至今
墓群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墓葬地面建有拜台、祭台、墓堂及护墙,十分规整。地下筑有墓穴,平均长11.9米,宽9.3米。据麦氏族谱记载,麦氏古墓群始建于洪武七年(1324年),清乾隆年间重修,但元、明代风格未变,拜台护墙、墓葬护墙均用青砖垒砌,拜台、祭台均是三合土建筑,保留了明代红砂岩条石基础,是深圳现存古代建筑中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经典杰作之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2005年,麦氏古墓群被列为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初,因广深港铁路从麦氏古墓右侧经过,为配合国家铁路建设,经协商后麦氏子孙同意将十一世祖甘泉公夫妇墓穴从原址向内移至现址。与麦氏古墓群相邻的有碧波荡漾的碧眼水库、光明高尔夫球场和滑草场,它们在广深港铁路旁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线,让人过目不忘。
麦姓五村一脉相承
据记载,麦氏古墓群是麦氏九世祖麦富公及其子孙的墓葬,六座古墓墓主由左至右分别为十一世祖梅南公及夫人利氏、九世祖南溪公及夫人蔡氏、十世祖松涧公及夫人王氏、十一世祖荔庵公及夫人;位于下方的两座墓为十一世祖甘泉公夫妇合葬墓和十一世祖梅南公墓。麦富公是麦氏族人迁至公明的初居之祖,其后代九世祖南溪公为公明合水口的开村祖,十一世祖甘泉公为公明薯田埔的开村祖。随后,南溪公的后代又相继开创了公明马山头村、根竹园村和光明碧眼村。因此,合水口、薯田埔、马山头、根竹园、碧眼五村一脉相承,每年重阳节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五村的麦氏宗亲都会相约前往古墓群举行祭祖仪式,场面鼎盛。古墓群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是麦氏后人凭吊祖先和市民观览文物的重要场所。
根深叶茂散枝海外
麦氏乃岭南之望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自宋朝元兵入侵,遂成南北对峙之势,麦氏子孙南下,终于在公明落地生根,结束迁徙生涯,千年之久。麦氏明代古墓群是麦氏后代世代繁衍的历史见证,碧眼本地居民麦荣祥伯伯说:“除了我们几条村的宗亲,许多海外及港澳台的麦氏后人也会回来寻根溯源,大家怀着敬宗念祖的深情厚谊聚在一起祭祀先祖,特别有意义,不管到哪里,姓麦的都是一家人。”
本报记者 练洁雯/文 卢正辉/图
一座城市,因历史而积淀厚重与温暖;一方水土,因文化而充满尊敬与温情。在大步前进的光明新区,伴随高楼大厦崛起的,不可避免地会使新区这方热土上古老的记忆渐行渐远。为留存本土历史文化记忆,由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主办,光明新区图书馆与宝安日报社联合推出“寻找‘光明记忆’”专栏,用图片与文字记载老人、老村落、老建筑、老照片、老风俗、老手艺、老味道、老故事……追寻文化传统,记载文化史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