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社区原称白花洞村,就像她的名字,白花社区和谐而宁静,美丽而洁雅,如诗中的桃花源。白花洞村是一座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古老的传说在每一个华发苍颜的老人口中流传,就如同汩汩涌动的泉水,围绕着村庄的每一棵老树、每一座老屋、每一口古井。
社区名片
白花社区有新围、黄屋排、地洋头、围址、马地田等七个居民点,人口达11000余人。2003年6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白花社区居委会,当年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术村”、“深圳市卫生村”。
历史故事
惠州礼茂公开辟宝地以遍野白花为名
汽车行驶在干净的柏油路上,两边是翠绿山景,让人心旷神怡。不久,一座精美的假山园林建筑映入眼帘,“白花”二字清晰可见,记者一行来到了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的白花社区。三面环山的百花社区可以说是光明新区的东大门,如同群山叠翠中遗落的一颗明珠,宁静优雅。“白花”之称起源于何时,为何有这样一个别致而美丽的村名?本地村民周容生老人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身体硬朗,记忆清晰,他用普通话娓娓讲述白花洞三百年来的历史故事……
清光绪年间,惠州有一经营盐、铁生意的大户人家。这户人家姓周,家主名礼茂,世称“礼茂公”。到了礼茂公一代,不但家有良田可供耕种,还开设作坊加工农副产品,兼作生意,农商并举,周家富甲一方。正当礼茂公人兴财旺之时,他又开始运筹新的计划,决定走出惠州旧宅,为子孙后代开辟新的发展天地。经过谨慎商议,决定留下三个儿子在惠州操持旧业,他和夫人带领另外四个儿子离开故土惠东县白花镇,几经周折,来到当年属于东莞的观澜地界,开辟新的庄园。
礼茂公一家不辞艰辛,实地考察了许多未被开发的处女地。那时的荒地,谁开垦谁使用。一日,礼茂公来到一方宝地,登上南高峰,府瞰群山拥翠,山脉相连,山上古木参天,野兽奔跑,丹凤唱鸣,山涧更有溪水长流,滋润大地,山谷云蒸霞蔚,百花争艳,尤以白花抢眼,漫山遍野。四周群山如一只硕大的水桶,怀抱一方盆地,礼茂公越看越爱,联想到惠东白花镇,不禁脱口而出:“好一个白花洞!”白花洞的村名因此得来,其实,白花洞仅有遍野白花,并无自然之山洞。
社区古迹
凤起岐山鸣圣代 两座祠堂祭周祖
家族祠堂,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村庄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
走进白花深处的古巷,踏着古老的石板街,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藏于老屋之间的周氏宗祠。虽然周氏宗祠修建的具体日期已无法具体考证,但从其斑驳陆离的墙壁可见岁月的风霜留下了不少烙印。这是一座典型岭南客家风格的小祠堂,二进中天井,开门就看到了祠堂内前厅小后厅大,层次分明,后厅整齐地供奉着祖先牌位,厅堂内用木柱顶住横梁,横梁上有精美的木雕。祖先牌位两侧挂着“凤起岐山鸣圣代,遂开廉水毓文人”对联,该对联起源成语“凤鸣岐山”。凤,意味凤凰;岐山,是周朝发祥地,也预示着周氏的发源;凤起岐山,意乃“周”在“岐山”兴起,传承千年。“遂开廉水毓文人”也表达着周氏族人对清廉务实、培育高尚人文精神的追求。
周氏宗祠经过几番修葺,涂上了红漆,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十五,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村里的周氏族人会前来祠堂点灯上香,纪念先祖。而在周氏宗祠的前方,有一座相对新颖的绍岐祖祠。据介绍,这座祖祠是周公的二儿子绍岐所建,里面同样立有祖先牌位,族人也会前往该处上香祭祖。
本报记者 练洁雯 文/图
一座城市,因历史而积淀厚重与温暖;一方水土,因文化而充满尊敬与温情。在大步前进的光明新区,伴随高楼大厦崛起的,不可避免地会使新区这方热土上古老的记忆渐行渐远。
为留存本土历史文化记忆,由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主办,光明新区图书馆与宝安日报社联合推出“寻找‘光明记忆’”专栏,用图片与文字记载老人、老村落、老建筑、老照片、老风俗、老手艺、老味道、老故事……追寻文化传统,记载文化史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欢迎有兴趣的读者积极投稿或提供寻访线索,留下“光明记忆”里隽永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