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淳书室闻书香 遗爱祖祠灯火旺
发布时间:2014-06-16 阅读次数:4432
开栏语
一座城市,因历史而积淀厚重与温暖;一方水土,因文化而充满尊敬与温情。在大步发展的光明新区,伴随高楼大厦崛起的,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少古老记忆渐远。为留存本土历史文化记忆,由新区公共事业局主办,新区图书馆与宝安日报社联合推出“寻找光明记忆”专栏,用图片与文字记载老人、老村落、老建筑、老照片、老风俗、老手艺、老味道、老故事……追寻文化传统,记载文化史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社区名片
筹备已久的寻找“光明记忆”终于开始,第一次寻访活动来到了圳美社区。圳美位于光明办事处北片区,东北接壤东莞市黄江镇,西南连接公明办事处楼村社区,地形呈东西走向,面积为4.17平方公里。圳美社区是混合型社区,其中本地居民2000余人,外地人46000余人,外来人口占约95%。社区建有11个工业园,有130多家企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同富裕工业园”。
老书记讲故事
陈姓祖宗从江西迁来
在寻访古迹之前,记者一行先去拜访了圳美社区原书记陈坤容,在他家的阳台上,几乎可以看到整个圳美的面貌,如今新楼林立,老房子已所剩无几,零零散散地隐藏在石屎森林之中。
78岁的陈坤容依然健朗,提起3岁的曾孙时一脸幸福,说起旧时家里生了男孩子,还要到公明上村祠堂点灯。陈坤容介绍,圳美人的祖先最初是从江西迁到公明上村,然后有一个分支去到了楼村,最后楼村分支的五房第三个儿子陈遗爱来到了圳美。从此开枝散叶,遗爱宗祠的灯火便延续至今,陈坤容是先祖的第四十五代。
老人说,现在祠堂已经修缮完毕,可是由于资金短缺,旁边的德淳书室却一直处于空置状态,平时为了安全起见都很少开放。说罢,老书记当起了导游,开始了寻古之旅。在去书室的路上,路过了一个砖瓦屋顶的大院子,陈坤容说这是以前的晒场,每当收获的季节到来的时候,村里上下老小都会来到这里打谷晒粮,吆喝声、打谷声不绝于耳。
德淳书室 新区历史最悠久的书院建筑
德淳书室建于清朝乾隆初期,是新区历史最悠久且惟一保存下来的清代书院建筑。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岁月的风霜在书室留下了不少烙印,布满青苔的天井,斑驳陆离的墙壁,多少显得有些破旧。老人们多番叮嘱,一定要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能给书室挂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这样就能有资金来修复祖宗留下来的历史遗产。为此,他们还成立了一个文物保护小组,希望书室和祠堂能够被保护起来。
记者看到书院内堂有一个大缸,里面插满香烛。老人说,这是临近高考的时候,学生的家长来书室求先人庇佑,希望学生能考出好成绩。老人又说他们小时候也曾经在这里上过学,当时都是自己搬着桌椅来上课。后来学生越来越多,书室已然坐不下那么多人了,才搬到别的地方去上学。
老人们特别提起了进门两侧的阁楼,“在清朝期间给秀才住,后来中共游击队曾在里面印报纸,祠堂和书室曾是革命根据地。”老人一边追忆一边感慨,“这里虽然很破旧了,但每次来到书室,都能感受到空气中似乎飘荡着书卷的气息。”在老人们的追述中,时光恍惚倒流,旧祠堂、老书室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又渐次鲜活起来……
岁月无声,风云变幻。德淳书室历经沧桑,从最初的书院到革命时期红军的秘密基地,到附近几条村子的乡府,再到农村合作信用社,见证了圳美的变迁,如今门庭冷落,难免令人唏嘘。德淳书室如枯苗望雨,老人们向记者表达了希望书室能够尽快得到修缮的迫切心情,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这代人老去了,就没有人再记挂书室。
遗爱陈公祠
2011年修缮翻新
大红灯笼高挂,门上的对联“遗爱子孙世代传,陈氏万年善德福”,横批“风调雨顺”,这都是陈坤容老书记题的字。门口右边的墙上贴着圳美两百多年来的族谱。书室旁边是已经在2011年修缮完毕的遗爱陈公祠。老人推开厚重的木门,首先看到的是齐门高的隔断,这是传统的建筑风格,绕过去就可以看到祠堂的内部了。经过修葺的祠堂已经焕然一新,也依然保留了之前用来垫在柱子底的石墩,还可以用来坐一下,物尽其用。
这是一座典型岭南客家风格的祠堂,二进三开间中天井,四合院式的格局,蕴含着“四水归堂”的文化概念。祠堂内前厅小后厅大,层次分明,后厅供奉着祖先牌位,厅堂内用木柱顶住横梁,顶端雕梁画栋。至于祠堂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已无法考证,但据陈氏家族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祠堂应是明朝初年的建筑。如今,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十五,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依旧会有陈氏族人前来祠堂点灯上香,纪念先祖。
本报记者 练洁雯 通讯员 麦敏/文 记者 卢正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