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为了迎接春节,每家每户早早地就开始为新一年的到来做准备,新区市民根据传统习俗,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
农历新年一套完整的仪式早在年前就要开始了,千百年来如是,虽然一些神话色彩早已淡去,但这些习俗带来的喜庆却为春节增添了更多年味。
年廿八洗邋遢
辞旧迎新
在广府的年俗当中,年二十八这一天要开始大扫除,将家里全方位清洁干净,目标做到一尘不染。公明社区的陈阿姨说,用柚子叶、桔子皮熬煮出来的水洗澡,可以把往年的晦气都洗掉,以迎接新的一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发现一天要打扫干净实在是太困难,往往洗邋遢成为了一个旷日持久的工作,记者发现,许多市民在年二十六就开始打扫卫生。“年廿八,洗邋遢”,这句俗语许多人在过年前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要舒舒服服地过个新年,还得完成洗邋遢这项大工程啊!
贴春联逛花街
好运连连
大年夜的前夕,是最繁忙的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春联、门神、年画等,除了点缀家居增加气氛,更有象征吉祥,表达美好心愿的意义。早在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如今,人们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华灯照不夜,歌声喜欲狂。人人争买花,忙煞卖花郎。”临近岁晚,茶余饭后便多了一个可供消遣的活动:逛花市。花市是岭南的传统年俗活动,许多年花均寓意吉祥,除了家家户户必备的年桔和水仙,可带来“桃花运”的桃花、象征高贵美好的兰花、寓意家族兴旺的“五代同堂”和生意兴隆的发财树等年花都很受欢迎。花街上人头涌动,各色年花争艳斗芳,可谓城中最有年味的地方。大家都挑选着各式年花盆栽,将家里装点得喜气洋洋,生机勃勃。
李松蓢社区的梁伯伯介绍说,家长带小孩子逛花市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卖懒”,有歌谣唱道:“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小孩子早上经常赖床,在年三十的时候,小孩子就要出去“卖懒”,以求在新的一年里勤勤恳恳,不断进取。
炸煎堆逗利是
恭喜发财
年夜饭,不少新区市民会选择全家人一起吃盆菜,聚拢的是美味,更是浓浓乡情。而过年美食少不了炸糖环、炸油角、炸煎堆等传统食品,正所谓“煎堆碌碌,金银满屋”,还会在家里准备好糖果盒,糖果盒里摆满利是糖、红瓜子、开心果等寓意喜庆的零食,恭迎亲朋好友来拜年。
在家祭祖拜神,执行完一系列祖上传承下来的仪式后,穿上新衣服,亲朋好友间便携全家去拜年,“恭喜发财”成了过年期间最常用的问候语,已婚的人要给未婚的人封利是,“恭喜发财,利是到来”,这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
舞麒麟吃粽子
大吉大利
舞麒麟或醒狮,是公明片区重要年俗活动之一,在玉律、合水口等社区都有自己的麒麟醒狮队伍。大年初一早早就能听见街上锣鼓声声响,这正是舞麒麟或舞狮的队伍在表演。一般都会从村头舞到村尾,居民们都出去凑热闹,讨个大吉大利。
而对于居住在光明办事处各社区的数千名越南归侨侨眷来说,一个个长粽子则是他们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道桌上美食,更是探亲访友时的首选佳品。根据越南风俗,粽子在春节的重要性远甚端午节。这种长粽子俗称“枕头粽”,用竹叶包裹着,长达30厘米,往往有二三斤重,要用柴火煮上十来个小时才能熟透。吃的时候,切成小块,放入油中小火慢慢煎,十分美味。而煮熟晾干的粽子可以保存十天半月不变质,家家都要包上数十斤,用以走亲送礼。
糖不甩吃汤圆
团圆和美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吃汤圆,这个民间习俗也由来已久。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对许多新区的本地市民而言,元宵节是比较重要的节日,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团圆,饭后吃汤圆,寓意着家庭和睦、和美。
新区一带的汤圆以白糖、芝麻、豆沙、花生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味道以甜为主,有团圆美满之意。此外,有一种本地小吃和汤圆异曲同工,它叫“糖不甩”,这有趣的名字听起来就觉得很甜蜜。“糖不甩”又名如意果,在公明东坑、合水口、上村、下村、薯田埔等社区都很受欢迎,口感酥滑香甜、老少咸宜。据东坑社区的本地居民钟太太说:“糖不甩可以说是汤圆的孪生兄弟,做法简单,我们过元宵和中秋都喜欢做来吃。”据介绍,相传“糖不甩”还跟男女姻缘有关。旧时男婚女嫁比较保守,每当媒婆带后生仔到女家“相睇”(相亲),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的是“糖不甩”,就知道这门亲事“甩”不了了,于是大功告成,甜甜蜜蜜,喜上眉梢。
本报记者 练洁雯 通讯员 麦敏/文 记者 卢正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