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地方文献数据库

致力于为你收集并整理有关光明区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

M

光明记忆

emory of Guangming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寻找光明记忆 > 文章详情

古风古韵曾公祠 古道热肠守祠人

发布时间:2014-11-21 阅读次数:2203
曽公祠内古韵犹存。

守祠人曾晚福在抽水烟。
德贵曾公门楣边的彩绘与木雕。
玉律,村名取“玉学麒麟,律法至上”之句而来。村里原住民以曾姓为主,为曾子后人。曾子修齐治平的思想、以孝为本之孝道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也在玉律的淳朴民风与文化底蕴中如静水深流。本期“寻找光明记忆”栏目组与新区二十多位中小学美术教师一起走进玉律,追寻旧祠堂、老建筑、大樟树、古温泉、武醒狮等古风古韵及其背后故事。

德贵曾公祠 祖训世代传
玉律社区曾氏祠堂为“德贵曾公祠”,是新桥曾氏曾仕贵的第14代富曾公(号德贵)的分支,到现在已经传至30多代了。德贵公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从新桥迁徙到玉律开基立村,曾以“药勒”“玉勒”等为村名。

德贵曾公祠历经360余年沧桑,雕梁画栋依然保存完好,尤其是门楣边的彩绘与木雕,人物景致栩栩如生。陪同我们寻访的本地居民曾旺发介绍,祠堂主体架构都是原物,包括墙上的画、梁上的雕塑、顶上的部分瓦片、门上的牌匾,都是从古保留至今的,现在已是光明新区的不可动文化遗产。他们在修缮祠堂的时候也尽量保持古老的痕迹,以旧补旧,让后人更好地欣赏原汁原味的古意。斑驳的彩绘与带有自然旧迹的木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方对古老文化的尊重和珍爱。

70岁的曾锦成老人向我们讲述了曾氏的源流与故事:曾氏相传为夏禹之后,以封地“鄫”为姓,春秋战国时期,鄫国被灭,改姓为曾,曾巫为开基鼻祖。曾巫五世孙曾参师从孔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曾姓的开派始祖。曾氏的家传院在山东,近沂水,玉律曾姓的祖上,历经了从山东武城迁徙至江西吉安,再至广东南雄、东莞太平北村、沙井新桥村,最后至玉律建村的漫长历程,这也是德贵曾公祠门边“源通沂水,脈接武城”之来源。门上横匾“百子千孙”饱含了曾氏对整个家族繁衍生息、世代相传的美好祝福。现在曾氏家族已经有近2000人口,男女老幼均追随祖训,尊老爱幼,孝悌为先。成叔坐在祠堂里给大家讲着这段家族的历史,思绪清晰,语气平缓,气质温和儒雅。

守祠人晚叔是个古道热肠的人
64岁的曾晚福,是德贵曾公祠的看守人。他家就在祠堂边,祠堂里面也有一间小屋子摆放着他的一张床。晚叔每天看管祠堂、温泉,负责打扫整理,看门护院。平日里,老人妇孺喜欢聚在祠堂里聊天叙旧,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都要过来敬香拜祖。祠堂干净整洁,晚叔做完打扫后会坐在门口抽上几口水烟。

晚叔照看村里的公共场所,还经常照顾村里的老人,热心帮人做事,也因此赢得村里人的敬重。他还做着一项特别的传统善事,那就是按照古风,送走老人最后一程。在玉律,甚至是公明原来的许多村子里,老人过世以后,都会请晚叔到场,按照传统的风俗,走完一套“白事”流程。现在懂得这全套流程,并能真正去帮亡人洗澡换衣的人越来越少了,晚叔成了方圆数里的唯一一人。晚叔每天看守着祠堂,见证了曾家添丁点灯的喜事,也操持着送老人最后一程的丧事,在生死繁衍之中,他用心践行着曾家世传的孝道,平凡质朴间透着一种儒雅平和与坚守。

百年古樟榕 枝叶总关情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古树渐渐消失在水泥丛林间。穿过崭新的玉律社区文化广场,经过一小段曲折的建筑群,几棵大树渐渐映入眼帘。

眼前一棵大樟树,已有200多年的树龄,分了三个主树干,三人拉手还合围不上,树冠更是延绵数十米,其中一边几乎要伸进旁边住宅楼的窗户里了。树下,一群狗追来逐去,古树依然充满生机。
再绕过几栋民房,有座“玉虚宫”,边上种有一棵“年轻”的榕树。据介绍,这里是原来的“榕树头”,有棵近400年树龄的大榕树,树下是玉律人几百年来的歇息聚会之处。可惜早几年,榕树在周边众多水泥建筑中遭受病虫而亡。村里人重新种上了一棵新的榕树,也算是对从前回忆的一种填补。
古树,在许多老人的心中,都是有着情感寄托的生灵,带着儿时的回忆与邻里的温情。在如今寸土寸金的深圳,钢筋水泥不断侵蚀着老树的生存环境。玉律社区,圈起了古樟树,让它能自由生长。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古树,都会得到及时的保护,一直自由地开枝散叶,郁郁葱葱。

通讯员 陈瑛 麦敏 文/图